素養導向教學 情境脈絡化
中年級社會科在台灣史的論述,比較無法將事件做較深入探討,我覺得能帶著孩子理解歷史的脈絡,對於情境式的題組會更能得心應手。
明清時代移民來臺的漢人
一、台灣早期的原住民族
二、明清時期移民來台的漢人
三、民國三十八年前後移民來台的漢人
四、近年來台灣的新住民
主要講述居住地、生活方式以及從事的工作,孩子讀起來並沒有太大的感覺。
《少年台灣史》引發情感共鳴
如果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的時候,能找到一本敘述親切且史料齊備的書籍,不但能知曉事件的脈絡結構、因果關係,甚至在書籍中還能引發孩子情感的共鳴,那麼社會科定如同故事般吸引著孩子的目光。
課本內容簡單說明「明清時代移民來台的漢人」,但其實糾結著非常多的事件情節。在《少年台灣史》這本書中,提到當時清朝統治台灣兩百一十一年間,其中一百九十年是禁止無照度台,也就統治時期是幾乎是限制人民來台的。所以我們曾有「渡台三禁」的印象,禁無照、禁攜眷、禁潮、惠民渡台,但很少問原因是什麼?
然而,渡台「申照」何其困難,而且無法攜眷一同生活,更何況其中官員的貪汙、刁難,就讓許多人打退堂鼓。

「唐山過台灣,心肝結歸丸」
灌水:
家眷冒頂水手的姓名蒙混檢查,女眷用小船出海港再換大船,抵達台灣再趁夜晚接上岸。
放生:
客頭(人蛇集團)怕東窗事發,船靠沙汕(沙洲)時就將這些船客騙下船。
種芋:
當船客走到沙洲,發現與陸地並不相連,但已經走到深處,深陷泥淖。
餌魚:
若潮流漲起,人們便隨漂流而溺斃。

這段渡台的滄桑史,我與學生讀來內心沉重……
學生寫這份學習單的當下,或許也能明白台灣這個島嶼乘載了許多人的血淚。

妻兒將思念化為行動,卻深陷沙洲,望著漲潮的海水,卻也到不了彼岸。